引言

1978年的一个普通的下午,苏州盘门的三名小学生放学了。

这就是一个平凡的下午。

三个孩子因为违反了课堂纪律,被老师要求第二天“请家长”。

无论哪个年代,“请家长”都是老师管教学生的终极法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个调皮孩子担心回家之后被父母“混合双打”,想着挨过一时算一时,并没有急着回家,相约着来到了盘门附近的瑞光塔玩耍。

197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刚刚过去。

此时的瑞光塔早已年久失修,窗毁墙塌,野猫、山雀都以此为家。

塔内的砖梯子早已塌断,无法供人登塔,所以平日里也就没人可以上去,但却拦不住这三个皮孩子。

瑞光塔

无知者无畏,没有大人阻止,他们踩着坍塌的塔心砖壁攀缘而上,在第二层逗留不久后,直达第三层。

孩子脸上的注意力往往比六月天气变化得还快。

眼前的一切那么新奇。

进了塔之后,他们立即忘记了“请家长”的不快,撒开性子疯跑疯闹起来。

嬉闹之中,他们在无意中发现了塔内的暗洞,继而在砖龛内发现了一批古代珍贵文物。

年少无知的三个孩子就这样徒手将这批宝物一件件抛了下来,又徒手接住。

此时的他们,对这批国宝的价值毫无所知。

那竟然是价值超过50亿人民币的重宝!

01 瑞光塔的前世今生

近几十年以来,寻宝成为了影视热门题材。

在很多探险、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里,古塔和古墓成了必备元素。

而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珍贵文物都是从古塔内被发现和找出。

塔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就是佛塔。

按照佛教的传统做法,佛塔多用来收藏高僧的遗骨舍利。

佛塔中收藏舍利的暗室,位于地下的就叫“地宫”,在塔上的就叫做“天宫”。

上文提到的瑞光塔第三层中的暗室就是天宫。

伴随高僧遗骨一起入塔的,一般都有几件大师生前所用的法器和一些佛门宝物。

凡有塔,必有寺。

瑞光塔所在之地原本有一座禅寺。

此寺历史悠久,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国主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兴建,最初名为“普济禅院”。

苏州是孙吴故地,凡有三国时期的寺院多与孙氏有关。

普济禅院建成之后,孙权为报母恩又命人兴建了一座十三层舍利塔。

塔成,孙权亲往祭拜,禅院因此地位非同一般。

孙权继承父兄遗产,与曹刘三分天下,作为一代英主,一时称霸江左,实乃千古风流人物。

虽然曹操曾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千载以来,禅院多次遭遇民乱兵祸,几经损毁重建。

现存塔身大部分为北宋年间重建,当时共建7层,塔高约43米。

相传,塔顶经常放出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

如今,院内的殿舍早已倾圮,只可寻得些许残迹,惟余瑞光塔屹立不倒,成为姑苏的“盘门三景”之一。

瑞光塔的建筑用材很是讲究,形制古朴,内外构造精巧,造型优美足具江南风韵,是宋代南方此类仿木塔的代表作。

在当代,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越来越少,它们的意义因此更加重要,不仅是由于其观赏价值很高,往往还在于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具有典型的唐宋风格。

此塔采用了独特的塔心“永定柱”做法——就是一根柱子直通塔顶,梯子围绕柱子而建,这种形制在现存的古建筑中相当罕见。

它的存在填补了宋代“营造法式”的一项空白。

夜幕下,瑞光塔上灯光亮起,它看起来是如此清秀柔和,引来游人们久久伫立观赏。

此塔的设计汲取老祖宗的建筑智慧成果——为了减轻塔基压力,保持稳定性,建筑设计师特意让各层的高度依次递减,直径也依次收敛,从而使得塔身轮廓微微勾勒出一条曼妙的动人曲线。

晴日里,遥望此塔,她就像是一位正处妙龄的江南仕女,面容清丽而温婉多情,饱含江左诗书文华之气。

02 险遭熊孩子损毁的国宝

2006年10月,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

开馆后,市民和游客都争相前往参观。

新馆的镇馆之宝多为宋代文物,其中约有一半来自虎丘塔,另一半则出自苏州瑞光塔。

上文提到过,那是在1978年,三名熊孩子爬上了年久失修的瑞光塔玩耍,意外间发现了塔内藏宝。

当时的楼梯已经坍塌,他们顺着损坏的砖墙硬生生爬了上去。

那个年代,家长无暇接送孩子上学,因此给了他们放学后“自由散漫”的机会。

今年,国家“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们将拥有更多的课后时间,想必会比以往更加开心了。

话说回来,当年的塔内第三层早已遭到严重损毁。

三个孩子爬上去之后非常失望,只见到一群野山雀以塔室为家,地上到处都是鸟屎。

麻雀这种鸟儿大概就是鸟类中的流浪汉,从不会自己造窝,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利用,屋檐、瓦缝、墙洞都是它们绝佳的栖身之所。

笔者听父辈说起过,在上世纪“除四害”的年代里,麻雀因为喜欢偷吃粮食,不幸成为“四害”之一。

六七十年代,南方农村房屋多为木檐瓦房,麻雀就喜爱以屋檐口的瓦缝为窝。

天黑之后,众鸟还巢。

人们悄悄在檐下搭上木梯,轻手轻脚地爬上去,将手伸进瓦缝掏出窝在里面的麻雀,一掏一个准,用不着多长时间,就有一顿美餐上桌。

当然,时过境迁,麻雀早已成为保护动物。

扯远了,说回三个孩子。

他们在塔内东翻西找,百无聊赖之下,他们在墙上发现黑魆魆的坑洞。

试着丢一颗石子进去,明显有声音从里面传出。

这很可能就是麻雀窝,说不定可以掏出几窝鸟蛋打个牙祭!

三人顿时兴奋起来,开始用手去抠挖。

砖墙表面有一层黄泥,剥开泥层,掰开断砖,他们发现里面居然有一块大石板!

石板很沉,他们费了老大力气终于将其推开,里面躺着一只长长的木箱。

五十年代,文管会曾专门邀请文保专家对瑞光塔进行了调查,却没有发现内有塔窖。

如果是现在,使用先进的探测仪器就能轻易探明内部结构。

孩子们看着眼前这个近2米深,1米宽的“地窖”,顿时兴奋起来。

熊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

他们毫不犹豫砸开了木箱,却发现里面还是一个箱子。

于是再次砸开,发现里面放着一个一米多长的物件,丁零当啷的还挺复杂,这才感觉此行不虚。

然而此处是第三层,离地十几米高,三个孩子显然无法带着东西原路攀援而下。

他们于是想到:留一个人在塔上将东西扔下去,其他两人在塔下接住!!

真是个“不错”的主意!

塔上的那孩子觉得手里这古怪玩意儿太长,不方便抛下,想了想,就抱住它用力一撅,只听到“咔嚓”一声脆响,这座价值连城的真珠舍利宝幢断作了两截!

虽然这件宝物在后来经过专家精心修复,但也难免留下了不可恢复的损伤。

箱内东西很多,三个孩子上上下下忙活半天,天已经全黑。

他们刚好发现木箱内有几卷发黄的“旧纸片”,于是掏出火柴点燃,用来照明。

事后经鉴定,那是一卷宋代以“碧纸”雕版而成的《妙法莲华经》。

“碧纸”是一种以桑皮制成的防水纸张,时隔七百多年,仍保存完好,乍一看上去就像近代的旧纸,纸面摸上去很光滑,掀动时振振有声,纸的质地依然坚韧,令人赞叹。

妙法莲华经

很多高超的古代工艺早已失传,令人扼腕叹息。

好在三个孩子只烧掉了七卷中的一卷。

他们将这些宝物拿回家去,自然被父母得知,很快就上缴给了当地博物馆。

除了真珠舍利宝幢、雕版木刻佛经之外,另有雕版经咒护轮,铜佛像,彩绘泥观音,铜质金涂塔、龟钮琥珀印章、嵌螺甸藏经漆匣等。

鉴于孩子还小,他们又主动上缴了文物,有关部门对三个孩子以教育为主,想必此事令他们印象深刻,引以为戒的。

03 精心修复

次年,有关部门组织了瑞光塔文物的修复和复制工作。

为了逼真复制,文物部门动员了很多业内大家出手,例如延请了苏州名家崔护主持这些画的复制。

最难复制的就是这批宝物中最为珍贵的真珠舍利宝幢。

这座宝幢高1.22米,是由水晶、玛瑙、琥珀、金、银、珍珠和檀香木等七样宝物制作而成的;它整体包含多种工艺,上面琳琅满目地串联了4万颗宝石和珍珠,堪称艺术瑰宝。

专家鉴定这件国宝的价值超过了50亿。

从这座宝幢的工艺可以看出,我国北宋时期的珠宝加工工艺水平已经极高。

30多位有关专家耗费了巨大精力才成功复制出了这件宝幢。

想想如此宝物被从塔上第三层抛下,那个情形让一众文物专家肝颤不已、冷汗直冒。

专家们从雕版经卷上的题记得知,这批珍贵文物入塔的时间是在公元1017年夏天,气温比较高,密闭、避光和隔潮措施做得很好,所以能够千年不朽。

今天,我们如果到了苏州,就有幸在博物馆内观赏到这些宝物(现在在馆内长期展出的就是复制品)。

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生前多么惊才绝艳、风华绝代的人物,最终都湮灭于其中。

留传下来的只有与这些历史人物相关的建筑或物品,让后人得以窥历史真相之一斑。

很多建筑因其坚固而留存千年,很多物品因其珍贵而迭代传承,很多故事因为传奇而广为人知。

人与物,彼此映照,互相成就,物因人而焕发光彩,人因物而名留千古。

04 结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灿烂无比。

古人留下的文物,浓缩了那时社会的时代印记,镌刻着当时最璀璨的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面对着这些文物,今天的人们可以隔空与古人对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令人痛惜的是,因为历史原因,那些遭到人为或意外损毁的瑰宝已无法挽回。

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保护好现存文物,对于类似在长城上 乱涂乱画“到此一游”的行为必须杜绝,而像文中三个孩子的行为万万不可再次发生。

不然,留给我们的古代文明成果将越来越少。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