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大赏#在题材为先,情绪引导为主的暑期档,观众的情绪被频繁消费。
《最后的真相》成为了极少数,但这种“少”很可贵,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作为新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值得肯定。
影片开篇甩出两个麦格芬,金喜妹到底是不是冤枉的?丁义峰有没有利用法律,人性的弱点,进行诡辩?
他们两个人都是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如蝼蚁贪生,卑微的苟活,为了有尊严的生存,都有迫不得已的存在。
他们是社会上被抛弃的垃圾杂碎,是心有残缺的缈缈众生,是渴望救赎但无能为力的无名小卒,是阴沉绝望的万家灯火。
他们的阴暗面和杀戮性不过是蝼蚁间的纠缠,人心的魑魅魍魉一览无余,他们是社会和自己的智齿,不是病,但疼起来要人命。
这个概念出来后,电影就输出了两个观点。
观众究竟是同情弱者,忽略法律,还是坚信法律,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若《最后的真相》以此为基础的思辨能够逻辑自洽,这部电影就成了。
而这个自洽的核心在于黄晓明饰演的丁义峰。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神性和动物性,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保持着神性,心存善念、胸怀正义,但在贪嗔痴的三毒面前,引火上身,从而成为火,烧伤别人和自己。
丁义峰是一个矛盾之人,正义让他看不惯法律被践踏,举报同行,被行业封杀。
可不甘与现实又让他进入灰色空间,模糊法律的的界限,想要凭借金喜妹一案翻身,把铁案变成无罪,让浑浑噩噩的人生能够赢一次。
金喜妹一案从表面上看确实很难翻案,只需走个流程,等待宣判即可。
特殊服务的按摩女,醉酒的暴躁老头儿,因多次不给钱并欲图谋不轨,令金喜妹怒而杀之,被捕后供认不讳。
若换做其他律师,也许装装样子,一条人命就这样对待了,但丁义峰不一样,他太需要证明自己,也需要借此扬名。
所以丁义峰见金喜妹第一面就开始诱供,故意引导金喜妹按她的意思去说,趁机进行无罪辩护,进而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舆论。
随着案件的抽丝剥茧,许多细节浮出水面,一个完整的金喜妹也呈现在观众面前。
单身女人,有一个叛逆毁容的儿子,为了他,金喜妹混迹于风尘场所,进局子成了家常便饭。
待儿子成年后,因做手术需要60万,金喜妹委身马双喜,陪他度过晚年便可以得到他拆迁款的一部分。
可马双喜并未兑现承诺,而是将拆迁款给了女儿,替她还赌债,金喜妹被骗了感情和身子,情绪冲动。
底层、苦难、女性、悲惨,当这样的标签贴在金喜妹身上之后,观众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同理心也会让观众倾向于丁义峰对她进行无罪辩护。
剧情发展到这,观众已经陷入了导演设置的“陷阱”,一个关乎于法理人情的“陷阱”,感性在摇摆,理性暂时隐身,丁义峰的造假在观众心里似乎变得有些合理。
然而后半段的反转,丁义峰的逼供,利己与情感,引出了对人性良知和法律正义的审问。
这不仅仅是让片中的丁义峰、金喜妹扪心自问,也是让前半段内心纠结的观众做一个法理情的选择。
最后每个人都摆正了位置,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结局并没有超出预料,但观众有了从拿来主义变成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其实,丁义峰就是代替观众的他视角。
他是一把有点锈的刀子,虽然钝,但锋利不减,一点点地剖开社会、人性、法律、正义的横截面。
探讨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又是如何的?人性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是怎么联系的?
法律的意义是什么?
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
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它不像宗教要求你眼高手低,就踏踏实实地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又讲人情,又残酷无情。
社会的规律是怎样的?
它就像一个黑暗森林,虽是文明社会,但弱肉强食的规则依旧存在,体系内的野性从未根除。
如金喜妹因从事的行业被人看不起,扣上许多带有侮辱性的帽子,她的儿子不敢以真面目示人,整日活在面具后面。
但社会又不止有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是善良的,为了公正、为了良心、为了真爱奔波劳碌,社会的规律即是最后的真相,既是有没有犯法,也是人间值得。
人性与存在的关系是如何联系的?
以片中的角色来看,两个字,救赎,救赎正义、救赎法律,救赎普通人只能顺从、接受的命运,救赎从业者对心底那份良知的唤醒。
金喜妹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救赎儿子,救赎真挚的感情,丁义峰以自己的前途为赌注救赎曾经不屈的正义,救赎母亲对儿子几十年不变的期待。
他们的存在毫不起眼,可他们有意义的活着却是对人性最好的诠释,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在于犯错后的行为举止是否对得起良心。
这是《最后的真相》的思想和内容,深度不够,但思辨可嘉。
之所以评分只有6.5,是因为叙事方式是传统的戏剧结构,正反螺旋的设谜、解谜都不意外,类《控方证人》。
不过很难得,草蛇灰线和层层反转都可以自圆其说,模仿的痕迹虽重,但最起码做到了“能看”,有电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