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70年代,中国都发生过什么历史著名的事件,那么除了改革开放,最出名的便莫过于中美建交以及尼克松访华了。

1972年,为了改善中美关系,尼克松来到中国,同毛主席一同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尼克松访华”。

自这之后,中美关系开始破冰,中美沟通开始加速。从1972尼克松访华到1979中美正式建交,可以说尼克松为中美关系贡献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尼克松访华的道路并非波澜不惊,因政治、立场、习俗、国家等诸多因素。在尼克松访华的期间,曾诞生过一系列的故事。

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尼克松在中国访华的时间里,都发生过怎样的经历!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南海会谈。

尼克松的访华之路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在尼克松的副机降落20分钟之后,尼克松的专机准时东郊天竺机场正式降落。

360人的仪仗队列队欢迎,周总理和尼克松这跨越太平洋的两个国家领导人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寻常的接待,通常仪仗队的人数只有120到155人,而接待尼克松的仪仗队人数高达360人,这足以说明中国对于尼克松的到来,有多么重视。

二人握手足足有一分钟有余,随后,基辛格、罗杰斯、齐格勒等随行人员才跟随周总理以及尼克松的步伐陆续下机。

虽然只是第一次的访华,但是周总理和尼克松却仿佛一见如故。按照美国随访团的猜测,接待尼克松的应当是一辆加长的防弹林肯牌汽车。

然而令他们不曾想象到的是,尼克松竟跟随周总理,坐着一辆中国国产的红旗轿车一同前往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

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周总理和尼克松对于改善两国关系的决心。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对于“各求所需,互惠共赢”的中美两国,这次会面异常重要。

英国《泰晤士报》对此曾发表过文章:在15年、10年甚至五年之前,谁也想不到访问中国的第一个西方国家元首会是美国总统。

法国《世界报》也对这一时间做出点评:无视七亿五千万居民的国家是不可能的,继续把它晾在一边也是不可能的。

就在尼克松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毛主席就亲自在中南海会见了这个顶着巨大压力访华的美国总统。这是1966年后毛主席第一次接见外国元首。

一个小时十分钟的会面交流,决定着中美两个国家彼此的关系命运。然而,这次会面却并没有提起任何有关当时两国敏感的越南以及台湾省问题。

毛主席和尼克松的第一次见面,只是聊些家常,聊些哲学。每个人都以为这次会面会异常严肃,却根本没有人想到他们彼此竟是那样无拘无束。

这次轻松愉快的对话,为接下来几天的会谈奠定了欢快的基调。很难想象,这竟是过去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明争暗斗的两个国家,第一次的会面。

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加上独特的魅力,令尼克松无比赞赏。在会谈结束之后,尼克松这才略带不舍短暂告别。

晚饭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举办,对于这位美国的总统,周总理没有安排美国人喜爱的西餐,而是用中国的传统名菜,来招待跨过重重艰难来到中国的美国总统。

来华前的明争暗斗

为何当时周总理和毛主席对于尼克松这样重视?这是因为在当时能做出改善中美关系的决心并亲自来到中国,真的是极为不易。

1970年秋天,在美国记者斯诺访华,并在天安门上同毛主席交谈过后,尼克松便同《时代》周刊的记者,说过自己心里的一个愿望。

“如果说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做的话,那么便是去一趟中国。如果我不能去,就让我的孩子们完成这个愿望。”

为了架起一道中美秘密沟通的桥梁,中美两国选择的渠道是:巴基斯坦通道。基辛格和尼克松认为,这条通道能够避开华沙谈判,同时还不会受到国会的影响。

在美国,当时反对同中国建交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当时的国务卿罗杰斯,乃至一些美国的高级官员,都企图制止尼克松的对华沟通。

所以,两国才迫切需要这样一条秘密的通道,来绕开这些诸多的限制。而除了国内,国际上同样也是一片阴霾。

中美建交,这是美国许多官员不愿看到的一幕,同时也是苏联不愿看到的一幕。

勃涅日涅夫和尼克松

1971年的7月,在基辛格秘密访华结束之后,中美达成并向外界公布了关于尼克松于次年5月之前访问中国的协议。

这份协议的公布,引起了苏联内部极为强烈的反对情绪。在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之下,苏联一直在外交以及边境等问题之上,对中国给予尽可能地打压。

如果中美关系缓和,苏联继续进行这样的打压,就极有可能将中国推向美国的一方。

同时在这一时期,因为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明白,如果中美关系缓和,那么美国极有可能从越战之中抽身而出。这会对两极格局带来极大的转变。

不论如何,这种改变都对苏联是不利的一方。对于尼克松的这项计划,苏联惊疑不安,却又没有适当的理由进行制止,因此只能在其他方面做文章。

为了阻止尼克松访华,苏联首先做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严厉声明:如果美国计划联华抗苏,就会令美苏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而第二个措施更是直指美国痛处,那便是越南战争。为了中美关系破冰,尼克松在访华前的这一段时间里,暂停了对于越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这样一来,便是给中国释放来自美国的诚意信号。事实上美国在尼克松执政时期,越南战争的形势确实是相较之前缓和了无数。

在他执政的时间里,中国抗美援越的军队,甚至因为战事的暂歇而得以重新返回国内。

这是苏联不愿看到的,于是他们找到胡志明逝世后的越南领导人黎笋,蓄意通过黎笋挑拨发动战事,令美国人的“越南牌”就此作废。

除了这些举措,苏联还企图对美释放假信号,挑拨离间中美关系,同时利用苏美之间的最高会晤,来限制尼克松进行访华。

然而,在中国以及尼克松的努力之下,这些计谋全都没能生效。在尼克松在机场同周总理握手的那一刻起,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北京南苑机场, 基辛格与前来迎接的叶剑英 (左二) 、黄华 (左三)

餐桌上的种种故事

如果说在晚宴上,是什么给在座的代表团以及采访的记者们留下最深的感受,那么莫过于尼克松在餐桌前的种种表现。

这一天晚上,人民大会堂华灯绽放金碧辉煌,现场浓郁的气氛,在卫星的传输之下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

这次的国宴,当时厨房的排菜多达数十道。其中凉菜9道,热菜6道,还有7道点心以及各种甜品饮料酒水。

在晚宴之上,周总理还亲自同尼克松敬酒,二人有说有笑,关系和睦。茅台酒驰名中外,这国宴上的茅台酒,更是世界酒中不可多得。

在宴会期间,周总理面对尼克松,还展示了茅台酒的“可燃性”。只见周总理取出一根火柴,轻轻一划随后在酒面一拂,淡蓝色的火焰便在酒杯中燃烧起来。

后来在尼克松回国的时候,还曾因为好奇再度做了尝试,却不曾想差一点酿出一场“火烧白宫”的离奇故事。

在敬酒完毕之后,周总理拿出一个烟盒递到尼克松夫人的面前。在烟盒上,有着两只熊猫的纹路。

尼克松的夫人不解这一举动是何用意。难道说是周总理认为她喜欢吸烟吗?还是说这一举动有着其他的做法意义?

只见周总理说道:“为了展现我们中国人对于你们的欢迎,我们计划送给你们两只熊猫。”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当时熊猫的数量并不多见。周总理计划赠送的是两只来自宝兴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

得知这一礼物,不论是尼克松还是他的夫人,都对此感到无比地震惊和欢喜。而玲玲和兴兴,也同样后来来到美国之后,迅速得到了无数美国人的喜爱。

这一事件,也被当时的社会称为“熊猫外交”。甚至在1972年4月20日“玲玲”和“兴兴”在美国被公布之后,这一天还成了当时的“熊猫节”。

为了感谢中国赠与的两只大熊猫,后来,尼克松还决定赠送两只麝牛作为“玲玲”和“兴兴”的回礼。

这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在当时的价值自然毕业于。

餐桌上的趣闻并不只有这些,因为在甜品小菜,以及周总理同尼克松相互敬酒之后,便到了中国美食的亮相时间。

中国的餐饮美食,在世界上可谓是享有盛名,然而中国人喜爱筷子,美国人西餐所用的则是刀叉。

许多记者目不转睛,来看尼克松如何应付筷子这两根“简单却不简单”的中华餐具。

没有想到的是,尼克松竟表现得极为熟练。在座的美国人大多不会使用筷子,只能用刀叉来应付精心制作的中餐。

然而尼克松却极为娴熟用筷子夹起餐桌上端上的菜肴,看上去非但没有任何生疏,反而有板有眼没有丝毫生硬。

周总理的外交智慧

总体来说,尼克松这一次的中国之行十分开心。但是其中也曾发生过一些狭小的摩擦。

在尼克松游历长城结束之后,一行人计划前往杭州继续参观。在临走前,毛主席曾赠与了尼克松一份独特的礼物“四两茶叶”。

这让尼克松极为不满。在他看来,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每一年仅是流向世界的茶叶,数量也是极为庞大的。既然要送,怎么能一次只送这么一点呢?

乍一看,似乎真的是毛主席小气了。尼克松觉得,这礼物还不如不送,这是整个外交中相当严重的败笔。

谁知周总理淡定从容,尼克松所想的事情周总理自然早已猜到,面对尼克松的不满,只见周总理说道:“这可是中国的半壁江山”。

原来,这小小的茶叶,却并不普通。它的品种,是武夷岩大红袍。并且,这四两茶叶,便出自大红袍的母树。

如果说熊猫是中国的国宝,那么这武夷岩母树的大红袍,便可以说得上是茶叶界的“国宝”了!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

这棵母树,哪怕是一年的年产量也不过只有8两,就算是毛主席,也舍不得自己喝上一口,一口气赠送四两,确确实实算得上是中国的“半壁江山”。

小小的话语,既体现了这茶叶的贵重,又用开玩笑的话语,化解了其中的尴尬。双方谁也没有丢了面子,可见周总理一言一字的严谨以及用心程度。

从1972年7月21日尼克松访华到7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短短一周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却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这7天时间的访问交流,对于当时的美国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参考美国7月28日《纽约邮报》所撰写的文章。

在文章中写道:当时,整个美国出现了一波“中国热”。从餐饮到刺绣,再到旗袍以及汉语文化,令当时的美国人无比沉醉。

这对于先前敌视中国的美国来说,可谓是极难见到的事情。这一次的访华,为1979年中美建交奠定了基调,也让西方国家明白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

英国、日本等无数国家,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便纷纷来到中国,同中国递交建交的请求。一股建交的高潮,在尼克松的访问之下席卷爆发。

而对于这趟访华之旅,更是给尼克松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他回想起基辛格曾给自己写过的信件,赞叹周总理的个人魅力。

在这封信件之中,基辛格写道,周总理同法国戴高乐都是他生平罕见的伟大政治家。

如果说戴高乐的演讲词藻华丽、结构优美。那么周总理带给基辛格的感受便是:他是可以对话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周总理都能轻松自如,沉着应对。

在从中国结束访问之后,尼克松更是对此深有体会。从餐桌艺术到语言魅力,再到细致入微的一事一行,很难想象周总理是如何做到这样地严谨认真。

同时,伴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在尼克松的任期之间,美军果真在越南战场得到了短暂的平静。

两个国家彼此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美国得以换来越南战争的喘息,而中国也通过这一事件,在迎来了新一波的建交浪潮。

互利互惠,彼此合作,这才应当是新时代国与国之间和平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尼克松访华的故事,便是一个最好的案例。只有合作共赢,才能更进一步。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