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头条视频上看到了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小妹妹,质疑为什么国人称她为“毛子”,看到这么靓丽可人的美人,怎么能有人下去嘴称她为“毛子”!
当然质疑归质疑,妹子也有开玩笑的成分。而我们现在还称俄罗斯人为“老毛子”,恐怕是100多年沿袭下来的称谓。
老毛子的毛就应该是“毛”字的词典释义之一:(名)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俄国在19世纪中叶看到满清的疾弱,开始逐渐向黑龙江北和乌苏里江以东渗透。到了八国联军和后来的日俄战争,随着俄国势力不断进入中国,在东北本地的土著居民,和新近闯关东来的内地汉人,都对俄国在东北地区的横征暴敛和殖民掠夺心怀不满,“老毛子”的称呼也就自此出现了。
毛里毛气的哥萨克
所谓“老毛子”,自然指的是俄国人毛发浓密的特点。当时俄国主力骑兵,哥萨克士兵们普遍都留有大胡须,再配上冬季哥萨克骑兵的毛皮服装,远远看去真的是毛里毛气的一片。
实际上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对外国侵略者都有天然的敌视,起一些戏谑和嘲讽的外号,也是应有之义。在明末也曾经应用于侵犯东南沿海的殖民者,例如称荷兰人为“红夷人”甚至是“红毛番人”。
到了现在,“棒子”,“阿三”这些对别国的称谓还遗存着讽刺之意。但“毛子”却发展出不同的含义,从苏联时期的亲密,到如今的友好,毛子的“毛”似乎从第一种释义,转变为“毛”的第二释义:(形)粗糙;还没有加工的。
俄罗斯大汉给人的粗狂印象,俄罗斯产品给人的厚重感觉,似乎都很符合这个“毛”字,于是老毛子就被叫得更加顺口。
由毛子引申开去,又生发出几个名词:毛嗑,大毛,二毛,三毛。
毛嗑:东北人对瓜子(葵花籽)的爱称。瓜子是最早从俄国人传到中国的,而吃瓜子需要磕,所以东北人把瓜子叫做“毛嗑”, 意思是老毛子嗑的东西。
大毛,二毛,三毛:苏联解体后,分裂成了15个国家,网民依据大小个排队,分别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为大毛,二毛,三毛。
那五毛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哪个独联体国家。
五毛,又被称为“五毛党”。是网络上水军的代名词。“五毛”最开始指的是论坛内为了钱发帖,来陈述某些观点的人,每一贴加薪五毛钱。而现在“五毛”已经被滥用,只要与自己意见相左,就可以给他扣上一顶“五毛”的帽子。
那好好的,五角钱为什么不叫五角,偏偏叫五毛?
实际上这种叫法跟“毛”没有一毛钱关系。
港币:壹毫
“毛”本是读“毫”,为记账方便,往往将“毫”省笔为“毛”。久而久之,习非成是。现在仍然有的地方读“毫”不读“毛”。如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的一毫硬币。
最后说说好多人关心的毛片。
在香港将其称为“A片”——A者,adult是也。而我们一般又把这些带有浓重色彩的影片称为爱情动作片。
毛片的这个“毛”,可不是指隐私部位的体毛。而是“毛”字的第二释义的引申。字典里你永远不要指望其会在“毛”这个字根下收入“毛片”这个字眼,尽管它绝对是社会流行语。
最初,毛片也是个正经的词。
是指未经剪辑处理的电影胶片,或者未经技术处理过的摄影照片,出版中的文学作品初稿也采用这个名称。
对照一下“毛”字的第二释义,(形)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是不是有豁然开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