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需(痛点)+求(解决方案)。
什么是客户需求?华为给出的定义是可以说最简单最朴实,也最具有操作性,需求=需+求,需即客户的痛点;求即客户期望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
显然要知道客户的需求,必须先清楚客户的痛点在哪里,痛在前,求在后,没有痛,何来求?这就好比医生看病,医生先要诊断病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病根是虚,药是囚,药到病除就是创造价值,但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习惯直接拿着产品去推销兜售。
虽然产品是客户需要的,但产品仅仅是客户解决问题工具的一部分,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解决方案,几个简单的例子,客户要买一把电钻,要在自家墙壁上打个洞眼,安装东西,表面上客户的需求是一把电钻,但其实他想要的是解决方案——打出洞眼,如果你能提供其他方案帮他打出这个洞眼,那么他完全可以不用购买这个电钻,所以单一的产品很容易被竞品替代,只有充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才是难以替代的,也是客户真正所求的。
而华为所做的正是这个难以替代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挖掘客户所需,引导客户所求,企业界有句话很流行,叫引导客户需求,这句话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试问客户痛点能引导吗?
不可以。痛点是客户的真实存在,就像病人的病根一样,只能挖掘,不能引导,否则引导偏了,可能就会像吃错药一样,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后果;
比如,一个人才服务机构向一家公司推荐人才,理由是这个人特别有才华,有学问,工作能力超强。
如果能进入该公司,你可以为该公司创造多少多少价值,但是如果这家公司没有招聘需求。
那么无论该机构向其推荐的这个人多么多么有才能,都不是公司的痛点,即便是公司也要考虑这个人才是否符合公司的岗位要求,显然服务机构引导半天,结果很可能是无功而返,不能引导客户所需;那可不可以引导客户所求?
可以,因为我们提供客户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可以多种多样,我们要引导客户寻找自己的所需,然后根据自己所需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
所以引导客户需求的说法是相当不准确的,只有挖掘客户所需,引导客户所求,才不会产生误导。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适用于在现在的商业领域中,不关注客户所需,一味的引导客户所求的情况非常普遍。
第一种情况是我为客户想,而实际上却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并不是客户真正所想。
比如我们去商场购物时,一些蹩脚的推销员总是不先探索顾客的选购意向,上来就自顾自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说自己的产品能如何为顾客增添价值,如何适合顾客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是站在顾客的角度,与顾客一起选购商品,而是站在销售者的角度向顾客展销、推销产品,我们可能不会怀疑这些商品的价值,但不同顾客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只有商品的价值,与顾客的需求相匹配时,他们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否则只会令顾客反感。
第二种情况是把技术自嗨成自嗨,当成客户需求,一些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时,总是一味的强调技术性能,自以为这才是对客户高度负责。
殊不知技术性能本身并非客户所需。如果你不能从客户痛点出发,技术再好也没用。
比如客户想买一款既有畅快游戏体验的手机,而你不断强调某款手机拍照技术很好,像素如何高,那显然不是客户所需。
即使你这款手机性能再高端,若不对应客户的痛点,客户也不会为此买单。第三种情况是除了能想到性价比外,便再没有其他想象力了。
一些企业喜欢用性价比来感动客户,但有些客户要的未必是性价比,还有可能要的是产品所带来的价值感和心理满足感。
比如有些客户就喜欢最新款的手机、计算机,目的是要体验最新款电子产品带来的畅快畅爽感。可你偏偏向客户推荐性价比高的手机、计算机等自然触碰不到客户的痛点,除了成交失败外,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第4种情况就是把想象的或概念化的东西当成现实客户的需求。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出现,一些企业似乎看到了双机对养老产业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原因何在?
仔细分析后不难得知,出现老龄化趋势是没错的,但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人还没有老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过早布局养老产业,显然很难成功。
因此不搞清楚客户痛点企业付出再多,都是做无用功。
乔布斯曾经说过,客户也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客户有时确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痛,但他们一定知道他们有痛,所以我认为乔布斯也就是那么一说,我们千万别当真,苹果手机如果不能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就不可能直到现在还在热卖,而摆在京瓷展览馆及其精美的陶瓷,一个大概要几百万美元,这完全不是为了客户,而是满足稻盛和夫本人的兴趣,所以只能放在博物馆里;
找到客户痛点的十六字方针。
挖掘客户痛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像寻找病人的病根一样,病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病根在哪里,但一定知道哪里不舒服,所以医生一般会从病人提到的表象入手,望闻问切,逐步找到病根。
华为在挖掘客户痛点时所用的方法其实和医生一样,总结起来共有16个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华为挖掘客户需求的16字方针的背景,是因为一线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要客户提出需求,一线员工就要求后端提供各种支持,但他们反馈的也许只是某个客户的个人看法,未必是客户需求,比如我们准备推出一款产品那么,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肯定会随机采访很多人,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会对这款产品感兴趣,有需求,这些被采访者肯定也会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
那么在这些人中到底谁说的才代表客户需求呢?这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万一决策不好,公司可能会遭受莫大的损失。而华为的十六字方针就是要求各部门不要头脑发热,要多进行一些客户调研,基于更多的数据输入和数据分析,先把客户需求搞清楚,谋定而后动。
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做法是华为很舍得把最优秀的人放到市场前端,去倾听客户需求的,甚至会以客户一起成立联合创新项目组。
只有前端锁定了客户需求,后端才能避免做无用功。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法恰恰相反,他们喜欢把能干的人放在后端,把一般的人放到市场前端,由于市场前端的人听不懂客户真实的需求,找不准客户需求,以企业能力的契合点,结果给后端带来了大量无效工作,造成大量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尤其是当客户已经定义了自己需求后,企业再想介入为时已晚,而要让客户调整自己的方案,来适应企业的方案,其难度系数就可想而知。
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十分清醒,对B to B(企业对企业)业务来说,前端控制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