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一则关于“年轻人流行辞职去种地”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了舆论关注。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诸如“‘95后’女生辞职回乡承包1200亩地”“崇明‘90后’小伙从名企辞职回乡当起瓜农”等新闻,也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些新闻背后,是人们对农业农村关注度的提升,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以及年轻人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

“种地”何以吸引年轻人?这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大大降低了种植业的劳动强度,种地不再是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从需要大量经验积累和辛苦劳作,转变为数据指导下的“指尖操作”。哪怕是对此前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年轻人来说,种地也不再是一件难以入行的工作,这为吸引年轻人回乡种地创造了客观条件。

其次,乡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交通条件愈加便利,也使得乡村的活力和吸引力逐步增强。当县城咖啡馆“遇热”、乡村音乐节“火爆”、村级体育赛事“出圈”,年轻人在乡村能够过上与城市一样便捷、丰富、有品质的生活,“城里村里一个样”,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到乡村、留在乡村。

最后,还有一些年轻人在“辞职去种地”中获得了个体价值。面对日益高压的城市生活、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年轻人不再将城市视为唯一的奋斗方向。有些年轻人向往乡村的田园风光,认为在这里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亲身劳动收获食物也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瞧不上”农业,而是在土地里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和价值。

年轻人愿意“回归田园”、有热情干农业当然是好事。一方面,年轻人回乡种田,完成与农田的“双向奔赴”,有助于改变乡村人才短缺的局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他们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种植理念、营销手段等带进乡村,助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乡村带去发展机会和动力。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的到来,也让更多人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为乡村带来了更多关注。他们利用社交媒体,以乡村生活为素材拍摄短视频,用镜头记录下田间地头的点点滴滴,分享着种植的喜悦与收获,让乡村以另一种方式与外界相连,更多地被“看见”。有人担心,个别年轻人将“辞职去种地”视作“流量密码”,回乡种地是假,为了博流量才是真。笔者认为,不管是为了种地本身,还是看中了种地背后的流量,只要能为乡村发展所用,与其一味排斥,不妨多一分宽容,多在监管和引导上下功夫,避免恶意炒作和低俗化倾向。

肯定之余,也要建议年轻人保持理性,选择辞职种地,切莫只是因为“一时上头”的冲动。种地不完全是一些人想象中“惬意的田园生活”,也不一定是激烈职场竞争和高压工作环境的“避风港”。做农业需要掌握专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还要有应对自然与市场风险的准备和能力。作物的选种、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都需要精心照料和科学管理,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年轻人难以承受的损失。因而年轻人辞职去种地前,不妨在行业情况、职业规划等方面多做了解和评估,再结合自身实际作出理性选择。

让辞职去种地的年轻人不做“过客”,除了年轻人自身要做出理性选择外,还需要社会各方给予充分支持。一方面,要为愿意到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帮助这些年轻人掌握对口实用的农技知识,制定全面、清晰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年轻人到乡村创业之初,就建立好相应的联农带农机制,帮助年轻人更好融入乡村生活,让年轻人真正回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倪杨金子

监制:高雅 编辑:刘婉茹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